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6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92篇
地球物理   119篇
地质学   373篇
海洋学   19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64篇
自然地理   145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城市经济网络的研究借鉴了复杂性理论的分析方法,能更细致地刻画城市网络的空间格局。现有的大量研究仍沿袭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思路,注重城市的竞争和位序关系以及城市网络的中心性,未能充分体现城市经济网络和城市体系空间格局的差异。本文通过对基本文献的梳理,从复杂性理论的视角将城市经济网络研究的发展历程分为3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的基础理论构建阶段;50-90年代的发展创新突破阶段以及21世纪以来的多元繁荣发展阶段。目前,城市经济网络研究的热点领域包括城市经济的拓扑结构和空间拟合、全球城市联系的范围测算和质量评价;城市经济网络结构的动力学影响以及城市经济网络的安全管控和功能优化。未来要关注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整合和挖掘,构建城市经济网络的整体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62.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及发展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空间格局发展并非均匀的发展,而是密度(Density)更为集中、距离(Distance)逐渐缩短、整合(Division)更为强烈的过程。基于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在劳动生产率基础上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状态。结果表明:1城市化的推进取决于密度的增加,区域发展取决于距离约束的克服,而区域一体化则取决于减少分割并增强整合,因此3D对于认识城市群区域发展及其一体化进程是非常合适的框架。2上海、苏州和无锡表现为3D类型,常州和南京表现为"密度—距离"2D类型,杭州表现为"距离—整合"2D类型,南通等表现为"距离"1D类型,绍兴等表现为"整合"1D类型,扬州等表现出0D类型;3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密度、心理距离、制造业专业化指数和外商直接投资均与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性,弹性系数分别为1.727、0.218、0.102和0.237,而交通综合可达性作用不再显著,说明现阶段提升城市群内部经济密度和整合内外部资源比缩短各城市间距离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3.
以贵州省为核心的中国西南岩溶区面临双重危机:生态恶劣,石漠化严重;人口贫困,全国1/3强的贫困县分布在该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需要从岩溶生态系统结构和运行规律出发,重点关注岩溶地下水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植被恢复和可适应性的经济植物选择,力求区域生态经济双赢、农民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64.
基于GIS的甘肃省区域经济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世杰  赵军 《测绘科学》2010,35(2):170-172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一直是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一直受到各国学术界和政府决策部门的普遍关注。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省内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突出。深入分析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规律及其原因对于探索落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定量测度指标,运用GIS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2006年间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演变规律。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在GI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甘肃省2000-2006年各市、州和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甘肃省县域经济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65.
The Ediacara mineral field is situated 30 km W of Beltana on the western margins of the Flinders Ranges, South Australia, and consists of silver‐lead and copper deposits in lower Cambrian carbonate rocks that contain anomalous base‐metal contents throughout the Adelaide Geosyncline. The lower Cambrian rocks, which consist of the basal Parachilna Formation and overlying Ajax Limestone, rest disconformably on the Precambrian, and at Ediacara occupy a shallow N‐S elongate syncline near the hinge zone of the Adelaide Geosyncline. The main primary ore minerals of the silver‐lead mineralization are galena and pyrite, with very minor chalcopyrite and sphalerite, and rare tetrahedrite and pearceite. The gangue consists mainly of silica (both chalcedony and quartz), with minor dolomite and rare barite. The mineralization is stratabound and occurs in conformable zones, the lowest of which commences about 30–50 m above the base of the Cambrian sequence. The host to the silver‐lead mineralization, the Ajax Limestone,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hree units which represent a set of lithologies, structures and organic traces indicative of a shallow near‐shore carbonate environment. The silver‐lead mineralization is mainly present in sandy and laminated dolomites which were deposited in an environment ranging from sub‐tidal to bar and channel and tidal flat, respectively. Four types of mineralization have been recognized; disseminated sulphides of syngenetic and/or diagenetic origin and epigenetic concentrations along stylolites, in veins and as breccia fillings. Post‐depositional solution activity has affected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carbonate sequence. The effects of this activity range from stylolites through stylobreccias to solution collapse breccias. The epigenetic concentrations of mineralizations have apparently been formed by the remobilization of the disseminated sulphides during solution activity. The ore and gangue minerals of the epigenetic mineralization display both euhedral forms and distinct colloform banding, and framboidal textures have also been observed in both pyrite and galena. There is evidence of repeated episodic precipitation and no simple paragenetic sequence can be recognized. Fluid inclusions in silica and dolomite associated with the epigenetic mineralization hav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159 to 199°C and freezing temperatures that indicate the fluids to be saline brines containing NaCl with CaCl2 and/or MgCl2. Sulphur isotope analyses show a range of 834S values from ‐12.5 to +8.6 per mil, with no evidence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our types of mineralization. The data suggest deposition of the disseminated sulphides as a result of biological reduction of seawater sulphate in a system partially open with respect to sulphate supply. Subsequent remobilization of sulphides apparently involved little or no sulphur isotope fractionation. The Ediacara silver‐lead deposits have many features in common with Mississippi Valley‐type lead‐zinc deposits and appear to have similarities in terms of genesis, in that the epigenetic mineralization has been formed as a result of post‐depositional solution activity during diagenesis in a sedimentary basin. The scale of transport of the metals deposited as the epigenetic mineralization at Ediacara appears, however, to have been very much less than that of the metals in other Mississippi Valley‐type deposits.  相似文献   
66.
基于GIS的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了空间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了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揭示了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67.
经济的不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需要人们用科学的手段对经济发展和造成的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客观判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基于VAR的脉冲响应函数对青岛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二者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由于环境承载力的存在,经济增长造成环境污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滞的影响,经济增长引发环境问题是渐进的、长期的,所以在发展经济时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对环境的长期影响,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8.
南海经济圈的提出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海洋经济时代,以海洋为联系纽带的区域经济持续活跃.首次提出南海经济圈的概念,阐述了南海经济圈产生的条件,分析了其构成要素及产生的必然性,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分析认为,南海可能成为另一个波斯湾或北海油田.南海海岸带的砂矿资源丰富,港口众多,航道发达.区域内各国家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整体发展速度达4.5%,区域经济依存度增强.南海区域各国之间的经济差异性显著,互补性强,次区域经济体日趋活跃,各种经济要素流动性加强,经济圈条件日渐成熟,南海经济圈初显端倪.  相似文献   
69.
省级边界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省级行政区是我国最高级别的行政区域,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经济区.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省级边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处于落后状态.省级经济区空间结构符合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省会级中心城市多处于极化阶段,形成核心区;边界地区一般是边缘区.缩小省级边界区域与中心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既要遵循经济区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行政-经济区的特殊情况.作者认为:经济区内部优化、经济区外部竞争与合作两种途径结合是边界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0.
河南省区域城乡关联度评价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至今为止的城乡关联研究并没有很好地讨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建立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04年的河南省各地区城乡关联性进行了评价,得出河南省的城乡关联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城乡关联程度可以分成4种类型,强关联型、较强关联型、一般关联型和较弱关联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地区的城乡关联演进机制表现不同,并表现出一定的经济空间结构形态.基于分析的结论,对不同水平的地区提出不同的城乡关联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